肉毒桿菌素,顧名思義是由肉毒桿菌(Clostridium botulinum)分泌產生的
到目前為止,共有七種血清抗原上不同的肉毒桿菌素亞型被分離出來
分別稱為 A、B、C1、D、E、F、以及 G 型
它們都能夠在神經肌肉交界的神經突觸處,阻斷乙醯膽鹼釋放的能力,進而斷絕神經訊號的傳遞
不過由於彼此在構造與功能上的差異,這七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在臨床上無法互相交換替代
目前醫學美容上以應用 A 與 B 兩個亞型為主,其中又以 A 型肉毒桿菌素最常使用
當肉毒桿菌素作用於神經末梢的突觸前端時,會被特異受體所鍵結
進而被神經細胞元內化,進入神經末梢的細胞質內,干擾釋放乙醯膽鹼時所需的蛋白質
使得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無法釋出,突觸因此失去作用,神經無法再傳遞訊號給肌肉
也就是說,肉毒桿菌素以化學方式使肌肉局部去神經化而無法收縮
達到所謂的肌肉放鬆甚至麻痺的效果,若肌肉長時間不動作,則會有肌肉萎縮的現象
但肉毒桿菌素的局部去神經化是可逆的
也就是被肉毒桿菌素破壞的神經肌肉交接處,神經末梢會藉由出芽方式重新建立新的突觸
達到再支配肌肉動作的能力
因此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,通常約四到六個月便需再次接受治療
肉毒桿菌素治療:●動態性皺紋,如魚尾紋、皺眉紋、抬頭紋
●國字臉
●調整眉型
●頸部皺紋
●蘿蔔腿
●多汗症,如腋下、手汗、手術造成的代償性出汗
因為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肌肉、使肌肉萎縮,許多醫師也藉著調整注射部位和劑量
改變眉毛的形狀、讓眼睛變大甚至改變臉型
然而肉毒桿菌素並不能針對所有皺紋問題,例如對於非因肌肉牽動而引起的皺紋
即使在不動的狀況下也存在的靜態紋,肉毒桿菌素便無法達到治療效果
這些皺紋多半是因老化、日曬造成的組織損失、皮膚鬆弛所引起
想要治療可搭配電波拉皮、注射填充物等複合方式